总会新闻
成就川商 繁荣家乡
点击关注,记得“星标”哦。
在这里看见川商
NPC & CPPCC Annual Sessions 2024
2024 全国两会
3月4日,2024年全国两会正式启幕。川商总会7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传递川商好声音,共绘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全国两会·川商之声》系列报道,今天推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川商总会联席会长、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两会建言。
今年两会,刘汉元针对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推进低碳中国进程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刘汉元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引导和鼓励经营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构建综合储能系统
刘汉元表示,在各类储能方式中,抽水蓄能具有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储能、事故备用、黑启动等多种功能,是目前最成熟、度电成本最低的储能技术,兼具使用寿命长、转换效率高、装机容量大、持续放电时间长等特点,能量转换效率在75%左右。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未来大部分抽水蓄能电站将参与日内调节。按每天充放电一次计算,抽水蓄能电站的利用小时数将大幅提升,储能度电成本将大幅降低。
投资成本方面,刘汉元说,目前抽水蓄能成本在0.21-0.25元/kWh,低于其他储能技术。
而锂电池储能具有系统效率高、响应速度快、选址灵活性大、建设难度低、建设周期短等特点,但安全性要求较高。近年来,随着电池价格不断降低,以锂电为主的新型储能实现快速发展,新增装机规模大幅提升。
刘汉元认为,结合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各自特点,二者优势互补,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可以为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形成有力支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推进低碳中国进程。
大规模建设抽水蓄能项目
刘汉元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尤其是距离负荷中心近、建设周期短的中小型离河抽水蓄能项目,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同时,继续开展抽水蓄能站点勘测工作,强化优势资源储备力度。
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引导和鼓励经营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用一体化。
另外,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车网互动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引导车主参与智能化有序充放电,推动电动汽车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储能服务。
建立电网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
刘汉元建议,建立电网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开展监测和精准量化电力消费的碳排放,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应对国际“碳壁垒”。
刘汉元表示,特别是在工业制造领域,目前领先企业均已开始推行全面电气化战略,外购电力碳排放已成为企业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监测和精准量化电力消费的碳排放,是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碳排放现状及减排进程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提升企业绿电消费积极性,帮助企业降低间接碳排放,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切实抓手,也是体现工业出口产品低碳竞争力,应对国际“碳壁垒”的最佳措施。
电网排放因子是消费端核算碳排放量的关键指标,用于测算评估由于电力消费所产生的隐含排放,或称间接排放。对于绝大部分非高耗能企业,间接排放是其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电网排放因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间接排放的核算影响显著。当前,在我国境内运营的企业或生产的产品,被国内外第三方机构评估碳排放量时,普遍选用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核算,其来源于国际数据库,数据较为陈旧,无法准确反映我国能源结构地域差异,既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区域清洁能源优势产生不利影响,也对各地区分级有序推进“双碳”目标落地形成制约。
刘汉元认为,研究建立并滚动更新国家、区域、省各级电网排放因子,有利于精准估算消费端间接碳排放,有助于地方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能源转型政策,优化电力调入调出和电力消费结构,评估不同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力交换和储能应用等对降低排放的效果,为各地确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以及政策措施等提供重要支撑。同时,有利于鼓励用户进一步优化生产和行为模式,为企业预测间接排放提供重要参数,降低测算误差和不确定性。
刘汉元指出,从理论上讲,扩大企业对“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使用占比,是减少企业外购电力间接排放的重要措施。然而,不同国家或区域市场对“绿色电力”的认定及附带要求存在差异。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要求,特别是对于并网的绿色电力来说,不能存在减排效益多重计算的问题。由于我国绿色电力交易机制中,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例如,被一家企业使用了的绿电减排效益,在电网排放因子计算时没有进行相应扣除,导致另一家企业使用电网排放因子核算碳排放时,重复使用了这部分绿电减排效益。绿电减排效益被重复使用,是导致中国绿色电力国际认可度低,以及在企业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层面无法发挥其应有低碳属性的最根本原因。绿色电力的减排价值未得到准确反映,不利于我国绿电绿证市场发展,也给出口型企业应对欧盟碳关税带来挑战。
对此,刘汉元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议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牵头,调动“产学研”各方力量,依据国际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规范要求,构建具有真实性、可追溯性、全面性、实效性的电网排放因子数据库,滚动更新国家、区域、省级电网排放因子。二是建议加快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避免出现同一个项目同时获得多种环境权益的问题。三是建议加大力度在绿色电力资源富集区域开展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绿电交易试点。充分发挥绿色电力在降低企业或产品碳排放方面的作用,助力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在“走出去”过程中充分发挥绿色低碳竞争力。
监制 | 唐俊
审核 | 赵波
责编 | 苏艺婷 王泓予
来源|通威集团
世界名酒五粮液邀您共赏川商风采
媒体合作 | 13550385488
品牌合作 | 15882293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