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新闻

成就川商 繁荣家乡

7组关键词洞悉四川科创企业发展趋势 | 未来之星发布手册
2022-08-28 15:07:23


8月25日,备受关注的“2022 未来之星 TOP20 ”榜单在2022(第三届)未来大会上正式发布。>>>点击查看2022 未来大会活动详情

发布现场,除了聚光灯下的“TOP20”企业名单,川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简称:川商战研院)围绕328 家参选企业梳理提炼的未来之星发布手册,也备受关注。


1

启示:锻造穿越周期硬实力


“锻造穿越周期硬实力”,这是发布手册上的主题词。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从宏观到微观经历着深刻变革。经济下行、疫情反复、俄乌局势、中美关系……发展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持续累计。与此同时,以智能化为特点,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技术、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兴起。各项颠覆性技术的发展速度以指数级展开,大量新型科技成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变局背后,是以新的经济方式、新的产品、新的规则和新的业态等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加速向“创新”“硬核”时代演进。政府全方位加大了战略科技力量投入,支持硬科技、“卡脖子”、新基建等赛道正加速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硬核”赛道越来越吸引创新人才和资本力量。


「2022 未来之星百家候选企业名单」(点击查看)
「2022 未来之星入围 60 企业名单」(点击查看)
「2022 未来之星入围 30 企业名单」(点击查看)


川商战研院认为,变局之下,创新成为关键变量。此次参选的 300余家企业,无一不极具创新因子,他们普遍追求创新突破,成为引领企业不断前进的核心印记,甚至不乏白手起家者;他们大多在新兴产业“潮头竞风流”,但也不乏一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尽管他们的命运和商业成就仍有待观察,但属于他们的时代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今年是未来之星榜单的第二年。这份“TOP20”榜单不只是这 20 家上榜企业的荣誉墙,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四川科技创新力量的风向标。榜单背后,彰显的是四川及四川科技企业的创新之力、发展之机、川商之魂。

2

图鉴:高端人才成关键变量


“2022未来之星TOP20榜单”启动征集以来,从政府部门、三大交易所、投资机构、咨询机构、财经媒体、商协会组织等端口推荐企业超过 1000 家,入围参选企业328家。从这些企业的数据分析,能捕捉到四川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一些轮廓线条。

01 赛道优势: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产业亮眼
电子信息、先进材料、人工智能项领域的企业数量占到近23%。在细分领域中,芯片半导体、数据流通、人机协同、基因测序、光电科技等新兴细分赛道不断涌现。

在行业竞争中,88.3% 的企业位于细分领域排名前 10%。企业在光电镜片及设备、基因测序技术等细分领域 6 项高精尖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02 韧性增长:“穿越周期、逆势增长”凸显

面临复杂环境,多数企业面临生存紧迫的境地,抓住时机,推进高端产品研发进度,深耕专业领域,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2021年,超78%的企业实现营收增长,其中四分之一的企业呈倍数级增长,充分展现企业强大生存韧性与经营能力。另外,企业净利润率整体较高,主要分布在10%—20%、20%—40%区间,充分体现了企业较高的发展质量。


03 价值发现:过半企业有明确融资或上市计划

截止2021年,参选企业发展阶段主要处于成长期阶段,过半企业有明确的融资或上市计划。融资估值方面,融资轮次分布较为均衡,完成B轮融资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26.7%,其次为IPO前。最近一次融资中,80%以上企业估值在2亿元以上,超过28.1%的企业计划三年内上市。


04 人才驱动:初步构建梯度人才引擎

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初步构建梯度人才引擎。68.3%的企业具有博士团队,83.3%的企业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团队。8家企业核心创始人来自于世界500强高管。


05 硬核能力:攻坚多项“卡脖子”技术
参选企业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21.7%,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占比38.3%。值得一提的是,参选企业在新材料(球形氧化铝)、装备制造(索桥核心受力部件)、生命科技(分子育种)等“卡脖子”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取得多项成果。


06 数智赋能:数智生产力孕育发展

多数企业数字化转型在生产、营销、管理等各环节均已开启。48.3%的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43.3%的企业在推进“双碳”战略中完成更新设备与技术。



07 前景展望:高端人才成关键变量
根据研究梳理,依托技术优势将引领科创能级持续提升,高端人才成关键变量,75.0%的企业以高端技术为核心优势,61.7%的企业对高端人才有强大需求。


3

请教:如何成为未来之星?


“什么是未来之星?如何成为未来之星?”在项目征集评选中,经常能收到来自企业机构的类似问题讨论。为此,我们向未来之星项目联合发起单位发出请教,他们的回答是对四川科技创新企业的建议,更是期待。

 高 进 


「上海银行成都分行行长 高进」

“未来之星应具备四大能力,核心的技术门槛、产品的落地能力、产品销售和交付能力、运作资本的能力。此外还要会把握各种资源和政策支持。”


 冉 云 


「国金证券董事长 冉云」


“未来之星TOP20’项目是企业之幸、市场所需、资本所望。未来之星应具备“专、精、特、新”四大特质。“专”指专业突出;“精”指产品和服务精益求精,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特”指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别人不愿走的路,走别人不曾想到的路;“新”指要保持创新激情和动力,开拓创新和迭代更新。”


 刘 曜 


「博源资本主管合伙人 刘曜」

“硬核团队、正确方向是关键两大要素,团队不仅要有一个领军的人物,更要有一个能力互补、学科交叉、丰富多元的创业团队,能为共同的信念,一起奋斗。第二,明确的方向应该是国家、社会之需。能够深刻理解市场需求,能够为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谈 亮 


「德勤中国华西区主管合伙人 谈亮」

“创始人的理念和专注力非常重要。创始人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并且专注于这件事,几十年如一日,才可以把企业带到一般的企业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 俊 


「川商总会执行秘书长、川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唐俊」

“未来之星企业应具备“解决卡脖子问题、顺应产业升级、符合商业逻辑、适应社会发展”四项条件,在这个基础之上,其他资源,如人才、政策、金融等诸多发展要素自然会向这样的企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