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新闻
成就川商 繁荣家乡
点击关注,记得“星标”哦。
在这里看见川商
近日,由四川省乡村发展联合会、川商总会和四川新闻网联合发起的“新乡村 正青春——2024年大学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行动”圆满收官,并举行了实践成果评优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的16支大学生实践队伍参与,他们深入乡村,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围绕乡村振兴的多个方面开展社会实践,为乡村发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
活动自筹备以来,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川商总会副会长单位成都精准混凝土有限公司、成都市长胜农产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川商总会理事单位北川禹珍实业有限公司,以及北京行致远公益基金会(知行良知)慷慨解囊,共捐赠爱心资金85000元,为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有力推动了活动的顺利开展,让大学生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为进一步总结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经验、选树榜样、巩固成果、扩大影响,四川省乡村发展联合会组织开展了实践成果评优活动,并设置了“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优秀社会实践项目”“优秀社会实践宣传团队”三个奖项,同时给予获奖队伍一定激励金。由川商总会党委办公室主任薛巨实、成都广播电视台《研旅新发现》栏目沈国玮、四川省乡村发展联合会秘书长助理孙虹及项目管理部主任郭红霞组成的评审小组,根据各实践队提交的实践总结报告和视频、调研报告及其他成果为依据,对每支队伍进行了全面评估。
评审现场
经评审,电子科技大学“爱心岑巩行”调研实践队摘得“优秀社会实践项目”桂冠;北京科技大学“彝脉相承”民族文化支教实践团荣获“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称号;电子科技大学“星火相约”实践队则在宣传方面表现突出,获评“优秀社会实践宣传团队”。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各支队伍均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绩。三支获奖实践队伍更是成为了引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榜样。
电子科技大学“爱心岑巩行”调研实践队,紧紧围绕乡村教育中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主题,就如何构建“校家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深入岑巩县第四小学开展调研和分析,形成了高质量可行性分析报告,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和建议,其成果对当地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活动得到了中国网、四川新闻网等媒体的报道,吸引了更多人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关注和思考。
开展科普支教
进行家访交流
北京科技大学“彝脉相承”民族文化支教实践队,在凉山州俄池格则村开展了为期14天的支教与文化调研活动,将民族文化巧妙融入支教过程,还将目光聚焦于彝族非遗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开展了深入的走访调研并形成多项有价值的报告,得到了当地的认可,同时还受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网、中国周刊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为促进民族团结、乡村教育和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了青年力量。
开展研学
服饰调研
电子科技大学“星火相约”实践队聚焦于甲根坝亚弄村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及村集体经济下的民宿产业发展,拍摄制作了微电影《大山那边》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推广。同时,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定点帮扶视角下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旅游业协同发展》报告,提出了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优化建议。实践活动得到了成都公共频道、成都广播电视台《研旅新发现》栏目等媒体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知晓度。
民宿调研
新乡村 正青春——大学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行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力书写为乡村振兴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衷心感谢所有爱心单位对活动的大力支持。下一步,四川省乡村发展联合会将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团结更多社会力量,助力大学生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青春光彩。
监制 | 唐俊
审核 | 赵波
责编 | 苏艺婷 王泓予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