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新闻
成就川商 繁荣家乡
点击关注,记得“星标”哦。
在这里看见川商
未来之星·2025探星川商
“未来之星”是由川商总会、川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沪、深、北交易所在川基地及上海银行、国金证券、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博源资本、新网银行、德勤中国、每日经济新闻等机构共同发起,四川首个以“发现—汇聚—陪伴—成就”为核心理念的科创企业成长生态平台。立足国家科技强国战略,聚焦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倡导新时代科技创新和奋斗精神,持续挖掘、陪伴、培育一批有高成长性、硬科技属性的川商科技创新型企业。2021年以来,“未来之星”四年来累计吸引超1000家企业参与,培育出2家上市企业、18家上市辅导企业,进入重点培育库的企业实现融资超80亿元,平均估值增长2倍。
2025年,川商总会、川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紧扣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升级“未来之星”平台功能和活动体系,于3月启动了“未来之星·2025探星川商”计划。
“星探”考察进行时
7月7日,川商总会“未来之星·2025探星”专家团走进成都三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三是科技”)展开调研,深入探访这家专注于为工业机器人植入“智眼”与“大脑”的创新企业。三是科技总经理杜戊热情接待。
作为基于智能感知技术的机器人无人产线解决方案提供商,三是科技与日本安川机器人、丹麦优傲机器人、加拿大LMI、意大利MARPOSS、法国STIL等全球知名厂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引领智能制造行业的供应链体系。
步入三是科技的生产车间,专家们的目光立刻被忙碌的机械臂所吸引。与传统印象不同,这里并非生产机器人的本体,而是在进行着更为关键的“智慧升级”。
“我们不做机器人本体,我们让买来的机器人变得更聪明。”杜戊说,“这就像给机器人装上了敏锐的眼睛(机器视觉)和会思考的大脑(智能软件系统),让它们能精准地‘看’、聪明地‘判’、稳定地‘干’,去完成那些对精度和柔性要求极高的复杂任务。”这些植入了三是科技自主研发的视觉引导与智能控制系统的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流畅地完成精密组装、高精度检测等作业。
参观完后,杜戊向专家团详细介绍了企业的技术蓝图与发展脉络。三是科技的核心战略聚焦于打造“低成本、高质量”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业客户实现高效、柔性生产。杜戊特别介绍了公司的标杆性成果:“基于公司工业AI通用平台研发的产品,如DIP插件智能化成套装备、电视接收器智能化组线成套装备以及空调遥控器全自动组装线等,已在旭光、美的等工厂成功投产并投入使用,切实有效地帮助客户提升了良品率和生产效率。”
谈到市场前景,杜戊信心满满。“我们看到的是客户对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精密装配、视觉检测这些环节,人工成本高、效率瓶颈明显。这个市场容量巨大,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然而机遇往往也伴随着挑战,正如杜戊坦言,企业发展的首要攻关任务在于“技术护城河”,即如何持续创新来抵御同行的快速模仿复制;其次,技术路线本身也在飞速迭代,“今天领先的方案,明天可能被更新的技术替代,我们必须跑得更快。”此外,支撑快速研发迭代和市场拓展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企业需要筹划的重点。
专家团在深入交流与分析研判后,对三是科技的发展路径形成共识:技术出身的实控人奠定了企业扎实的技术功底和高效管理基因,在DIP插件及组装(PCBA行业)、玻璃容器行业,飞机发动机行业等细分领域已建立起可观的市场占有率,营收的增长印证了市场对其智能化解决方案的认可。专家们尤其肯定了企业“让机器人变聪明”的精准定位,认为其面向传统制造业的赋能模式具有广阔延展空间。
着眼未来发展,专家们则建议重点深化三个维度:首要任务是尽快构筑专利防线,对核心视觉算法和控制系统申请发明专利,防止技术被复制;其次要建立行业工艺数据库,持续积累不同细分行业产品线的调试参数与经验,形成越用越精准的“知识库”;最后要培养复合型技术团队,汇聚在细分赛道中持续领跑的重要力量。
扫码联系:科创企业服务中心邓珺译
扫码了解更多
“未来之星”
监制 | 唐俊
审核 | 赵波
责编 | 苏艺婷 王泓予
供稿 | 杨旭 贺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