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与科创,双向奔赴
点击关注,记得“星标”哦。在这里看见川商Hi,科创四川现在2024未来大会给你发来一条消息斗转星移,当四川再次被“聚焦”,世界正在进行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技术、生物技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从“靠天(资源)吃饭”到“科技比拼”,从高投入的传统增长路径到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科创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经因安稳,科技文化呈现星河璀璨之态的四川,如今以“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的全国唯一定位,奠定了未来之路的基调。战略纵深叠加时代机遇的四川,站在了时代的聚光灯下。自战国时李冰治理岷江、修建都江堰,四川就是华夏最重要的粮仓之一,唐宋元明清、甚至抗日战争,四川都是中国的大后方。川人擅长打最硬的仗,也擅长诗词歌赋、发明创新。四川,不仅人文历史星光闪耀,科创成就也举世瞩目。科创基因,在四川传承发扬。四川科创,在治蜀兴川中功不可没。三线建设,国家投资300多亿元,实现了四川现代化产业“从0到1”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四川科创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腾飞。2020年成渝地区经济圈落地,致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世纪,四川,是中国最会“飞”的省份之一,走出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他带领团队托举“嫦娥”九天揽月,使我国无人月球探测,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是中国“核武心脏”,它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一大批“国家重器”。成都科创更是一马当先,上天下海,早已把“成都制造”进阶成“成都智造”,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长期位列全国第一集团。《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成都在“科技集群”百强榜中超越芝加哥、休斯顿位列全球第24位。有着“大国重器梦工厂”美誉的德阳——去年正式获批“中国装备科技城”。这座以齿轮、工业为城市符号的城市,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16%的风电机组在德阳制造。“华龙一号”全球首堆、C919大飞机、深海潜水器等都有“德阳造”的身影……国字号的大院大所抢滩落户,川内各个城市全力追“星”,瞄准高端智造产业,准备竞逐科创新赛道。“世界首台”“世界最高参数”“全球首创”“世界第一”……频频出现在现今四川的科创成绩单上,无论是历史沿承还是城市硬实力,四川的科创能量在量变中等待质变。很多人说,四川独特的区位、资源、人口、产业等优势,是“天选之子”。但关键产业备份并不是简单地把所有产业“复制粘贴”,是产业的提纲挈领、概括升级,是对未来发展的精准预判,是有能效地接纳、融合、提升。能承接关键产业备份的重要因素,是四川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基底,是四川各方力量在产业转型升级、科创平台搭建、前沿科学技术攻关、要素资源服务等方面的共同投入,打造共创、共融、共生的土壤环境,而得到的时代回响。航天电子、火箭零部件、神舟十八号的“掌舵手”摇摆软管都来自四川;神舟飞船,天和核心舱,问天、梦天实验舱的“大管家”也出自四川。四川智造,加速着问天的“动力”,同时也在各个前沿新领域中锐意拓新、勇当“第一”。下面,请看科创四川“晒单”。2023年四川区域创新能力提升2位、居全国第10位;实施首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22个。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087项、增长48.4%,两项“四川造”重大成果入选央企十大超级工程和十大国之重器。(据2024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截至去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77万亿元。四川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7024家,较上年增长16.06%,总量居西部第一。四川首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中西部第一。四川平板电脑出口规模列全国第一,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投影仪出口额均列全国前列。(据《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24)》)歼-20隐身战斗机、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氢能源市域列车……多年来,四川科创铸就了诸多“奇迹”。坚持躬身力行、积极布局,四川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科技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前沿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来又积极筹划低空经济。四川科创着眼于未来,立责于国家社会,既有大国重器的“高精尖”又有原创性的“动力源”,既能“上天下地”又能“顶天立地”!四川,有意愿、有底蕴、有实力、有准备承担战略腹地的历史使命!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科技、产业、教育、人才一体推进,政府单位、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媒体、律所、企业等各方力量各自占位,共力四川科创的腾飞。1政策出台四川省委高度重视,成立省委科技委员会,省委书记王晓晖任主任,多次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工作核心位置,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强省。构建“1+N”中试研发服务体系,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四川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立足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开展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布局科创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重视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2机构赋能法治保障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深入,银行资金支持、金融政策倾斜,相关商协会整合资源倾力支持、媒体舆论关注宣传等,各方力量为四川科技创新产业服务保障。2023年四川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357.8亿元,排全国第8位;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落地四川,在川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居全国第三,四川重组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持续深入推进四川省科创金融服务“星辰计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四川汇聚上交所、深交所以及北交所三大证券交易所的服务基地,成都成立了首只以“专精特新”命名的基金。3人才资源四川是科教大省,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已达205个,四川省共有两院院士67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8万人、技能人才1098.03万人,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同时各城市积极出台吸引海内外人才、前沿产业实验室、顶级研究机构落地的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数据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和2023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4科创氛围四川不断出台支持科创企业的政策,多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省市召开企业座谈,就企业关心的问题交流讨论,现场解疑释惑、回应关切。川企、川商的责任感使然,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加大研发投入,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探索,加速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在芯片半导体、数据流通、人机协同等细分赛道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2024年四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394家,全国首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45家。与此同时,四川举办了以未来大会为代表的众多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四川的科技企业提供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平台,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未来大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今年,未来大会由德阳市人民政府、川商总会主办,德阳市经济合作局、川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此外,大会还得到了六个省级部门的鼎力支持。为发掘四川最具潜力的科创企业,川商总会、川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金证券、博源资本、德勤中国、泰和泰律师事务所、新网银行、每日经济新闻等机构单位,共同发起“未来之星”公益选塑计划,寻找四川最有潜力的科创企业。宏观的战略布局也需要微观个体的实践支持。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当下,是机遇——政策倾斜、产业转移,四川产业提档升级天时地利;是流量——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涌入,为科创四川创造了丰沛的资源和绝佳条件;是挑战——更高的要求、更重的责任、更大的勇气,希冀川企、川商能够不负众望,完成时代的使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领先,从国企到民企,从传统大企业到科创新生代,四川科创企业一路奋力前行,有高峰也有低谷,有荣誉也有困境、有理想也想有实现的桥梁。2024年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9万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1万家,瞪羚企业达到264家。每年还有大量的科创人员在创业,但被大众看到、关注的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企业在艰难地“爬坡”,需要平台的扶持和被看见的机会。未来大会是川商总会、川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创设的聚焦科技、引领发展的品牌活动,旨在打造引领川商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灯塔,助力四川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大会以“前沿思想的激荡地、未来科技的加速器、创新创业的梦想城”为核心定位,自2020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助力生态,“宝藏”级全要素资源整合、陪伴助力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实现成长蜕变,搭建科创企业的朋友圈、让更多的科创企业被扶持、被看见……未来大会已经成为了四川科技名片、新经济与未来经济“风向标”。“未来之星”创设的初心,就是让更多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走到聚光灯下,被大家认识了解,发挥“灯塔”作用去影响带动更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四川科技创新,争锋全球!在2024年“未来之星”的参选企业里,近半数的企业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破解 “技术瓶颈”,填补多项技术空缺。“未来之星”公益选塑计划四年来搭建起超1000家科创企业的朋友圈,推选出60家上榜企业,助力2家企业上市、近20家企业进入辅导期。榜单企业累计融资80多亿,平均估值增长2倍。从产业赛道上看,参选企业赛道凸显了科技引领产业变革的发展特点,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成为四大主赛道,智能制造企业最多,占比25.23%;其次为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占比14.71%;人工智能/大数据企业数量占比11.71%; 航空航天企业数量占比8.11%。从技术创新上看,近半数的企业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破解 “技术瓶颈”,填补多项技术空缺。28.74%的企业数量拥有省级及以上的研发平台,其中国家级平台占比3.45%。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14.41%、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比52.25%。从成长潜力上看,企业营收规模中位数是4,081万元,其中,0.9%的企业数量2023年的营收在10亿元以上,28.83%的企业数量2023年的营收在1-10亿元之间,17.12%的企业数量2023年的营收在5000万元-1亿元之间,近八成企业营收保持增长。距离最后放榜还有4天,究竟哪些企业能脱颖而出、跻身榜首TOP20?我们拭目以待!但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新一批上榜企业必将成为四川科创企业的风向标,树立行业先锋榜样,给予后来者激励鼓舞,共同壮大川商创新力量。 11月20日以“智启未来:共创·共融·共生”为主题的2024(第五届)未来大会将在中国·德阳启幕敬请期待点击链接》》》蓄势待发!2024(第五届)未来大会议程出炉!监制 | 唐俊审核 | 赵波责编 | 苏艺婷 王泓予
2024-11-17